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物质匮乏,而是精神内耗
严重消耗精气神的家庭,无时无刻都在内耗着每一个家庭成员。
内耗式的家庭,通常是什么样的呢?比如:
孩子本想帮忙做家务,结果不小心把碗打碎了。
被指责——你怎么这点小事都做不好?就不该指望你帮忙!
全家人一起出去旅游,有人抱怨天气,有人吐槽景点。
被扫兴——早知道就不出来了,还不如呆在家呢!
孩子考试考到了98分,很开心地回家报喜。
被泼冷水——那2分是怎么扣的?自己找找原因,不能骄傲!
明明是很小的过错,父母却总觉得如临大敌,仿佛天都要塌了。
就算是发生了一些好事,也会从鸡蛋里挑骨头,找到机会制造矛盾,传播垃圾情绪。
家庭成员们时时刻刻都精神紧绷,没有丝毫松弛感,精神能量被一点点耗光。
这种家庭内耗,有着极其隐秘且恐怖的传染性,会慢慢把家里变成一座“精神刑场”:
家庭成员充满了怨气、委屈,互相埋怨、指责,失去应有的爱与活力。
最后家庭关系紧张,夫妻关系不和谐,亲子关系断裂……
在内耗环境下长大的人,内心容易缺乏安全感,变得极度敏感,做什么事都如履薄冰,甚至可能一辈子都在内耗中度过......
所以说,家里有个“内耗王”,简直就是一场灾难。
今天,一起来聊聊:4种“内耗式家庭”。
01 控制型内耗
控制欲极强,一切都要按照TA的想法进行
控制欲强的家长,通常不会觉得自己在控制孩子,而是觉得“我都是为了你好”。
控制型内耗一般表现为高压式的爱,给孩子高期望、高标准,希望孩子能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成长。
电视剧《小欢喜》当中,英子的妈妈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妈妈。
在这样的家庭中,孩子只要开始追求自己的理想,违背妈妈的期望,就会觉得愧疚、不安。
可以看到,她的家庭环境和气氛是压抑、紧张的,在同学朋友面前,英子都是开朗活泼的,只要一回到家,她面对妈妈就是小心翼翼,甚至不敢提起自己的爱好,不停地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讨好妈妈,而妈妈也是打着“我都是为了你好”的旗号去要求英子。
最后,英子患上了抑郁症,试图跳河自尽。
就在跳河之前,英子还在向父母道歉:
“对不起,我没有变成你们心里想要的样子。”
这样的“爱”容易让人窒息,造成的精神压力极为猛烈。
家里有个控制欲强的人,每天回家就像掉入一个黑洞,把你的精神能量一点点吞噬掉。
02 悲观型内耗
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,内心充满怨愤
悲观型的家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,就是:
眉头紧锁,不停在指责、抱怨,眼中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。
不只是自己内耗,能量极低,还会把乐观的人也拉进悲观的世界。
几个常见的表现就是:
-
遇到一点小事,就跟天塌下来了一样,心理承受能力极差,担不了事儿;
-
每做一件事之前,总往坏处想,认为自己不行,总是逃避责任;
-
习惯把自己遭遇的所有挫折和不公,都归结为是他人的错,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......
有个女孩儿数学考了98分,妈妈满怀忧虑地跟她探讨为什么会丢掉2分,结论是:粗心,于是妈妈买了两本练习册,试图击败“粗心”这个可怕的敌人。而那时候,这个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。
妈妈的理由似乎很充分:“现在的学习这么简单,她因为粗心丢2分,那以后学的知识难了,她得丢多少分?我觉得我把所有的方法都用上了,可她就是改不掉粗心的毛病!我该怎么办?”
这个逻辑对吗?
其实,所谓的“考虑长远”并没有让孩子获得学习动力,反而让她对学习失去了兴趣,家长的过度考虑,也让自己得到了一大堆焦虑。
像这个妈妈一样,很多家长长期以来都在习惯性地“悲观型内耗”:
孩子现在成绩不上不下的,以后怎么考大学、找好工作?
孩子写完作业就玩手机,之后网瘾越来越重怎么办?
孩子开始和我顶嘴了,以后万一青春期叛逆怎么办?
关于孩子的一个小问题,都会不由自主地放大,联想到最坏的一面。
心理学上的墨菲定律说: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,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。
父母对孩子的悲观其实是一种诅咒,因为孩子总会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。
03 情绪型内耗
情绪不稳定,就像一颗行走的炸弹
ta们最常用的情绪处理方式:要么压抑,要么爆发。
就像一颗行走的炸弹,因为不知何时爆炸,旁人时刻都处于极度紧张和焦虑之中。
曾经看到一则新闻:
一位妈妈拉着10岁左右的女儿往海里走,目击者报警后,几名民警联手才将母女拉回岸边。不过,据了解,这位妈妈是因为女儿学习问题,一时想不开把孩子带到海里“吓唬”她。
看完新闻内心只觉得无奈。这位母亲用如此简单、粗暴甚至极端的方式,教育孩子,丝毫不考虑会给孩子带来何种恐怖和绝望的感受。
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家长无法处理自己的愤怒,打骂孩子、大吼大叫;
也无处安放自己的焦虑,以自己的想法控制孩子、向孩子施压......
这些家长情绪管理能力很差,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,缺乏解决问题能力,还要让孩子来为自己的情绪和偏激行为“买单”。
家里有人长期情绪不稳定,你会发现自己的情绪不自觉也会跟着ta反复横跳,孩子也会变得和阴晴不定,安全感也会消失殆尽,终日活得惴惴不安。
04 指责型内耗
喜欢否定别人的意见,爱泼冷水
指责型的家长,总是热衷于从鸡蛋里挑骨头,什么事都能杠上,所以争吵自然成了家常便饭。
在说话上,ta们常用的句式是:
“你这样不对!”
“你不该这样做!你应该怎样怎样!”
“你简直没脑子!”
“你怎么老是说不听?!”
指责型的父母会降低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,让孩子不断怀疑自己、变得自卑。
一个14岁的女孩,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,自己下厨做了四菜一汤。
可当女孩满心期待,能看见妈妈的笑容,听到妈妈夸奖时。
妈妈却冷冰冰地反问道:
“我是要表扬你吗?你中午跟我整这么多菜,我们俩怎么吃啊?”
随后妈妈把视频发到网上,发牢骚说:
“十四岁女儿做的午餐,十一点给我做好了!我该表扬吗?又要浪费了!”
可评论区一边倒,都在声讨妈妈,心疼女儿。
“如果我有这样的女儿,我都怀疑我是不是上辈子拯救了地球,你竟然舍得去骂她,真是让我大开眼界。”
“我荤素搭配地做这样的四菜一汤,去孝敬我老爸老妈。那么这事够我老爸老妈在外面吹一年了。”
为什么孩子的精心准备,会遭到妈妈的指责?
为什么妈妈看不到孩子的用心,而是只想到“四菜一汤吃不完很浪费”?
因为她已经习惯了只去看事物坏的一面。
这样的父母,是孩子一生的灾难。
最后
不管是上面哪一类的“内耗”,都是“苦毒”的化身,让孩子、家人压抑地透不过气来。
如果你是内耗型的家长,可以怎么做呢?
你可以试试:
1.谈论你内心的感受、公开谈论看法或者情绪,特别是情绪的原因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。
比如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,你应该说“我有点小小的失望,因为你平时的水平不是这样的,妈妈可以和你一起分析原因”
不用掩饰情绪,不用发火吼叫,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,以平和且共情的方式,与孩子站成统一战线,使得孩子知道父母的感受以及原因,并一起解决问题,这种情况还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情绪和如何应对情绪的机会。
2.当一些刻薄的念头冒出来时,我们要对它说不。
比如:“我怎么就是教不好这个孩子!”“他才上一年级就不爱写作业,以后可怎么办?”
坚定地拒绝它们,让一些善意的想法进入大脑。
比如:“孩子一直很努力!”“他是个很有活力、充满好奇心的孩子。”“我教育出了一个很善良的孩子!”
对习惯了“悲观型思考”的人来说,拒绝刻薄的念头不那么容易。发现自己做不到时,不要习惯性地继续刻薄地要求自己很快完成,我们得允许自己慢慢来。
当这些念头就是挥之不去,我们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,先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儿:听歌、看电影、种花、跑步、约朋友喝茶……转移并不是逃避,而是要帮助自己脱离刻薄念头的控制,然后有意识地把善意的想法呈现在大脑里。
3.从“差评师”转换为“点赞师”
从孩子做的每件小事中,找到值得夸奖的点,比如:
孩子虽然洗碗打碎了一个碗,但是他 帮妈妈做家务的行为很值得赞赏;
虽然他这次成绩退步了,但是他在学习上开始更用功了。
哪有一无是处的孩子,只有不肯说出赞美的父母。
你对孩子输出鼓励和赞美,孩子才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,建立自己的自信心,变得越来越优秀。
如果你的另一半是内耗型,可以这样做:
1、首先尝试深入沟通,看看问题是否真的无法解决。
制造内耗的人,往往是不会发现自己正在内耗别人的。
要试着挽回一个正在陷入内耗的家庭,这就需要已经发现问题的家庭成员,试着和对方坦诚交流,倾听ta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。
比如,你可以和对方沟通以下3个问题:
· 陈述事情的后果:“如果你一直这样,我们很可能会接受不了,甚至会离开你。你能接受这个结果吗?”
· 提供必要的支持:“你是否愿意学习相关知识,接受相应的帮助,来解决自己的问题?如果你愿意,我会积极配合你。”
当这些问题充分沟通后,大概就能帮助我们判断对方是否愿意改变。
如果对方愿意改变,那你就要问问自己,是否真能接受并配合对方做出改变。
毕竟,改变需要很长时间,也需要彼此付出很多。
2、如果无法承受“被内耗”的痛苦,要尽快划清边界。
当我们陷入内耗的痛苦中,无法倾听和帮助他人时,我们需要:
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;
勇敢为自己创造机会;
甚至可以换一个环境。
内耗是潜移默化的,却能切切实实影响人的一生。
如果你身边有一个时常制造内耗的人,你无法及时摆脱,那你也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制造内耗的人,让你身边的人同样处于内耗中。
如此,陷入恶性循环。
如果你无法改变他人,一定要划定心理边界,不被他人的情绪过度卷入,保护好自己。
如果你无力控制和处理自己的情绪,或者无力帮助家人摆脱这种困扰,可以试着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。
可能别人的一句话,就能帮你拨开迷雾,挣脱情绪的牢笼,重新打开自己。
本文插图来源于摄图网,如侵权请联系删除
公司动态